棚室种出新花样 一年好景踏春来
    掌上佳木斯
    2020/4/23 11:07:39

  人们习惯于将绿色视为春天的象征,而在汤原县各地的棚室内却生长着多彩的春天。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设备释放着农业的新潜能,为一年的好光景种下新希望。

  新棚果蔬花式种

  “辣椒苗、茄子苗已经种完了。今年我们要在果树上再做些文章。”汤原镇东大桥村支部书记赵云打算今年要大干一番。


  首次投入使用的温室大棚科技范十足,水幕墙存水蓄热,省了煤还不用电,天气最冷的时候棚内最低10℃左右。杀虫灯、普光灯整体配套一应俱全。像这样“高端棚”在东大桥产业园有5栋,还有10栋冷棚。

  “我们要做出特色就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。”赵云多次外出学习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好这几栋棚。

  “今年我们打算1栋发展车厘子。两栋种羊角瓜,两栋种草莓采摘,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收益。”赵云嘴里一串果蔬的名字在当地鲜有人种,之所以有底气是源于整村以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,统一管理、统一种植品种,攥指成拳,力量更集中,管理更科学,很多设想经股东大会通过后即可实施。

  赵云给我们算了一笔账,羊角瓜、吊瓜市场价格在40元每公斤,草莓预计可以收益5万元。集中管理一栋棚只需要两个人。瓜类6月上市,9月定植草莓,次年元旦草莓陆续上市,采摘期一直延续到4月份。一栋棚一年不闲,将“转”出看得见的效益。

  撒下精致农业的”种子”

  汤原县总投资4300万元在7个乡镇建设69栋高标准暖棚。在胜利乡伏胜村的8栋暖棚里撒下了精致农业的种子。

  来自台湾的农业专家许胜骅把试种的小西红柿的品种命名为“胜利果”。其义之一是所在地是胜利乡,另一个意思是希望获得成功。


  “胜利果的品质好,口感不输给樱桃。只要按照我们的技术要求种植出来,甜度会很地道。在这里我们示范种植4栋棚,引导农民自己种植两栋棚。”许胜骅说。

  许胜骅是台湾神农奖获得者,多年在福建省做乡村振兴农业辅导项目。一位朋友告诉他真正要振兴乡村就要到东北去。2019年许胜骅来到汤原县汤旺乡曙光村进行12个品种的实地试种。

  “东北昼夜温差大,土壤有机质含量高。这个季节在福建小西红柿就不能种了,而在汤原这边是最好的生长季。胜利果从台湾卖过来一公斤80元左右。在这里卖一公斤40元应该没有问题。”

  许胜骅第一次过来考察就对佳木斯大农业印象深刻。以前从未想过到冰天雪地做农业,现在最强烈的感觉是来得太晚。“我代表台湾杰出农民协会与香兰米业的合作。我认为在汤原县可以把农业做的很精致。我们不仅在果蔬方面做研究还要在大田水稻方面进行研究。由一代传一代的传统种植观念向现代科技农业方向转。”许胜骅介绍“胜利果”的生长是在测土之后,根据土壤成分需求给秧苗科学养护。一棵秧产8-10串果,一串一斤左右,一亩地预计产果1700-2250公斤。

  伏胜村党支部书记于金成和村民在大棚里忙碌着,专家的观点他也颇为认同。“台湾专家带来的新技术我们也沾点光,带动贫困户务工增加收入。县里为我们建了这么好的大棚,必须利用好让贫困户受益。”

  扶贫大棚扬起“增收调”

  太平川乡扶贫大棚里的一串串“黑牡丹”正在萌发。刘振和在十里八村种木耳出了名。80年代开始种木耳,从小作坊到规模化,汤原木耳种植的几个阶段刘振和都经历过。“县里大企业搞集中种植基地,我也是第一批参与的。”年龄70多岁,但在木耳种植方面刘老汉头脑更新得很快。

  刘振和是竹青村村民,去年他承包了义兴村12栋大棚。三月份开始他就忙着扣塑料大棚,收拾管道,进完菌发酵几天,就开始打孔作业。

  周边村屯的村民来打工,其中三分之一是贫困户。大约一个人一天能挣100元钱左右。王燕是打工者里的快手。因为手脚麻利每天最多的时候能赚200多元钱。“挂袋就这几天的时间,自家地里的活还没到忙的时候。打工赚点钱吃点辛苦也值啊。”每天王燕和姐妹们一起到园区打工,从早忙到晚虽然累但内心很充实。

  去年刘振和一栋棚纯收入3万多元,今年他新购买了打孔机,打孔作业更快了,标准更高了。眼瞅着几栋棚就要完成挂袋,刘振和准备亲自“上阵”浇水。“这个活就得自己干,起早贪黑,一般人不好掌握。从市场行情看种木耳怎么都比种大田收入要高。春耳晒完坐在家里就卖了,质量好就能卖上好价钱。”

  据了解,义兴村木耳大棚园区共有大棚100栋,通过发展食用菌这一劳动密集性产业,可带动周边7个村屯500余名劳动力务工,其中直接带动贫困户务工80户,户均增收可达到3000元。

  记者 王冬 焦勇

  编辑 闫岩


    编    辑:闫岩
    编    审:许梦
    监    制:王冬
           于大宇
    总监制:高富荣
    来    源:佳木斯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