达坂城区:鹰舞社火的传承
打起手鼓 舞起龙,乌鲁木齐社火迎新春
2025/1/17 18:21:50

 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梁淑芳

  1月15日中午,阳光正好。暖阳洒向达坂城区文体中心一楼排练室内。

  1月15日,在达坂城区文化活动中心,“王洛宾和他的达坂城姑娘社火队”队员们相互交流舞蹈动作。记者迪丽娜尔·加力肯摄

  换上鹰舞舞服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,哈萨克族牧民58岁的杰恩斯汗·沙拉皮,在冬不拉乐曲的伴奏声中,与达坂城区东沟乡小学“鹰舞”社团20名学生一起,用舞蹈语言,排练着捕猎的故事。

  杰恩斯汗·沙拉皮说到鹰舞的动作,总会下意识地伸展着胳膊,并前后左右地扭动着脖子。他笑着说,这是他积累多年的功夫,也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习惯。

  “老师,这样展翅是不是更像小鹰?”人群中,12岁的塔拉尼提·合依扎提问道。“孩子,鹰舞不是模拟动物的过程,而是对传统游牧生活的还原和传承。”杰恩斯汗·沙拉皮语重心长地说。

  听着讲解,大家好奇地看着认真模仿着。而这,或许就是传承的意义。

  “娃娃们,猜一猜鹰的头会朝着几个方向转动?”杰恩斯汗·沙拉皮笑着向记者和孩子们提问。“两个?三个?”听到大家的回答,他发出了爽朗的笑声。“鹰的头部会朝着6个方向转动,这是别的飞禽没有的特点,我还看到鹰能从高处垂直飞向山谷,再直线上升,这是鹰在天空中嬉戏。”他说着将动作一个一个分解着,休息间隙讲述背后的故事与文化。

  “我喜欢鹰舞,非常有意思。长大了也要跳下去,传承好。”塔拉尼提·合依扎提说。

  在观众席,达坂城区东沟乡小学音乐老师加孜衣拉·吾马尔别克不时提示孩子们动作。她的另一个身份——鹰舞社团负责人。她说,社团成立一年多来,这个课堂很受孩子们喜欢,学校也很重视非遗的传承,目前每周有两节固定课堂。作为达坂城社火表演的一部分,他们将原有的五分半的表演浓缩成了三分钟。“今天还在推敲动作细节,这是第九次加动作了,以立体的阵形,把驯鹰的故事传播给更多的人,想把鹰舞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。”她说,这也是参加社火表演的初心。

  在排练厅,达坂城文化馆副馆长肖樱看到鹰舞表演中“老鹰”与“小鹰”活动的活泼场面和旁边四个特色社火队的排练感慨颇多。

  她说,如何在传统社火队伍里融合达坂城区的特色本土文化?达坂城区可谓是“绞尽脑汁”。

  1月15日,在达坂城区文化活动中心,“王洛宾和他的达坂城姑娘社火队”队员祖丽胡玛尔·吐尔洪在参加排练。 记者迪丽娜尔·加力肯摄

  “我们的表演融合了很多达坂城元素。”她说,达坂城因王洛宾先生的一首《达坂城的姑娘》名扬四海,达坂城区通过举办“王洛宾和他的达坂城姑娘”选拔活动,选拔各民族演员组成的社火队伍,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展现出多民族团结、和谐发展的达坂城形象。

  为了做好动作,西部计划志愿者于欣雅只要有时间就泡在排练厅。“以前喜欢跳,但跳好新疆舞那种感觉还差火候。”23岁的她来自天津,选上就是惊喜,决不能掉链子。

  锣鼓喧天,响彻整个小广场;龙舞秧歌,舞出幸福年味。

  1月15日,在达坂城镇达坂城社区,风城瑞舞社火队队员们舞动着手中的扇子表演秧歌。 记者迪丽娜尔·加力肯摄

  “呛咚呛起呛起,锵锵锵锵起呛起……”随着声声鼓声,矮跷、秧歌、旱船,由80人组成的达坂城镇社火队随着欢快的音乐、明快的锣鼓点缓缓走过。

  只见,队员们身着鲜艳的服饰,手中紧握龙杆,将龙舞得上下翻飞;喜角“腰婆”身着花袍,身胖腹大、涂脂抹粉,穿梭在人群中,逗得观众捧腹大笑……

  这支队伍,从筹备到去年11月第一次试演,得益于踊跃报名的干部和村民。达坂城镇党委书记车远说,从到米东区三道坝社火队取经到入户宣传动员组建,干部和村民比例正好各占一半,目前已有大鼓秧歌、舞龙、杂耍等七个队伍。

  “喜欢,确实喜欢,以前每年看别人耍社火,眼馋。现在咱们有了自己的队伍,能不爱?”67岁的村民魏志爱是杂耍队的一员,也是年龄最大的一位。为了每次排练,她都需要乘车到镇上,有时候晚了就直接住在亲戚家。

  “现在搬到洛宾社区了,来得更勤了。学无止境,为了演好喜婆角色,她还在网上买了课程。”彩排中,她不时与身边26岁的干部刘喜凤交换心得。

  “魏阿姨喜欢杂耍,就是活宝。”同样演绎杂耍的刘喜凤说,他们就想把传统社火表演和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,让更多村民领略社火独特魅力。

  14时,已经是饭点,但在同心路东社区活动室里的龙舞社火队伍热情依旧。

  “闫师傅,来舞一段儿!”在龙腾盛世龙舞队伍中,一名老人手持彩带龙舞动时,那巨龙仿佛真的在东方天际翱翔,威武而神秘。彩带在老人们手中翻飞,如同巨龙在空中盘旋,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。

  被称作“闫师傅”的闫礼今年80岁。“舞龙一定要会用手腕,会用气。”老人说,自己参与活动的初衷就是舞好中国龙,展现老年人的风采和活力。

  作为领队的刘慧琴说,目前排练的队员有27人,大家热情很高,这也给队伍注入了信心。

  八旬老人舞得这么好,大家更没有理由不往前冲。“我们是银铃老人的代表,大家心劲儿足了,龙才舞得漂亮,对于比赛成绩倒是不太在意。”刘慧琴说。

  

  用社火留住年味记忆

  社火的精彩表演如舞龙、腰鼓、杂耍、鹰舞等,既传承了传统的演艺形式,也融入了新的元素,让人眼前一亮。

  彩排中,无论是58岁的杰恩斯汗·沙拉皮、80岁的闫礼还是12岁的塔拉尼提·合依扎提,他们每个人展现更多的是热爱、传承。

  社火是中华节庆文化的符号,是年味的重要代表。

  正如达坂城区的67岁的魏志爱所言,这样的活动不仅在节日中展现,还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。有了家门口的社火队伍,多了节日氛围,也让演员、观众在一次次表演中互相熟络,从邻居变成朋友。(梁淑芳)

    编辑:杨媛媛 审校:卢锡美

请微信登录后发表评论